
海口2500個新型環保垃圾箱"吃"錯東西是常事
垃圾箱內膽不見了 海南特區報記者 羅安明 實習生 惠雄飛 攝
設置環保型分類垃圾箱,從源頭上對垃圾進行分類,不僅有利于將城市的生活垃圾回收利用“變廢為寶”,而且能大大減少垃圾清運的工作量,降低垃圾處理成本。2012年10月,海口市環衛局在濱海大道、國興大道、海府路、紅城湖路、長提路等主要街道投放了2500個新型環保分類垃圾箱,垃圾箱共分為“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毒有害”三個投放口。記者走訪發現,環保垃圾箱“上崗”一年半,市民分類投放垃圾的意識仍較薄弱,多數垃圾箱常“吃”錯東西。環衛工人也未對垃圾進行分類處理,且一些環保垃圾箱的內膽常被盜,令環衛部門十分頭疼。
問題
14日上午,記者在海口紅城湖路看到,沿街兩邊安裝的新型環保分類垃圾箱上,“可回收物”、“其他垃圾”、“有毒有害”三個投放口標注得十分明確,但垃圾箱內的垃圾并未分類投放,塑料袋、塑料盒屬于“可回收物”,但卻被當做“其他垃圾”處理。此外,大部分垃圾箱上都貼著“租房”、“招聘”等小廣告。
在紅城湖路省委黨校門口,附近餐館一名中年女子提著一袋餐廚垃圾,在離垃圾箱還有兩三米遠處,便將垃圾仍出去,垃圾落在了垃圾箱外。
隨后,記者走訪海府路省彩票中心到南亞廣場一帶,發現該路段環保分類垃圾箱內膽丟失的情況較嚴重。省林業廳門口的環保分類垃圾箱,“可回收物”投放口的內膽不知去向,但仍有人往里面丟面包、絲襪等垃圾,“其他垃圾”投放口的內膽則堆滿了垃圾袋、菠蘿皮等。
在海府路與海府一橫路交叉路口,記者看到一名年輕女子將一個喝完椰子水的椰子放在環保分類垃圾箱外。此外,該路口四個街角的四個環保分類垃圾箱,其中兩個垃圾箱的“可回收物”投放口的內膽不見蹤影。省瓊劇院附近的垃圾箱不僅沒有內膽,垃圾箱門也敞開著,遠遠便聞到餐廚垃圾的惡臭。經走訪,海府路11個環保分類垃圾箱,有6個垃圾箱內膽丟失。
除了設備損壞,部分環衛工人的清掃工作也存在不細致的地方。記者走訪發現,因為環保分類垃圾箱的中間位置設置了一個熄滅煙頭和投放有毒有害物質的小口,里面有許多煙頭,但部分環衛工人清理垃圾箱時,會忘了清理煙頭,導致煙頭堆積。
記者觀察幾名正在作業的環衛工人,發現他們從環保分類垃圾箱中取出垃圾箱后,未進行分類處理,而是一股腦地將垃圾倒進斗車里。“這些垃圾丟得亂七八糟,還怎么分類,能丟進垃圾箱內就不錯了。”負責海府路路面清潔的一名環衛工說。
每天8時至10時是各小區居民倒垃圾的高峰期,為了“搶到”垃圾中的塑料瓶和易拉罐等可回收物,一些拾荒人員會把垃圾袋從垃圾箱內拎出來,在地上做分揀,造成垃圾二次污染,但環衛工人一般不會制止。
對策
環衛局:簡化分類標準,方便市民按“類”丟垃圾
對此,海口美蘭區環衛局有關負責人稱,海府路一帶的環保分類垃圾箱沒有內膽,是因為經常有不法分子偷竊。“都不知道丟了多少,丟了我們又換,換了又被偷。”該負責人說,他們已經將情況上報海口市環衛局。
海口市環衛局業務處一負責人14日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海口垃圾分類處理工作的確“推進得十分艱難”。分類回收處理垃圾,是為了實現資源的可持續利用,海口目前正在選址建設餐廚垃圾處理廠。但在實際操作中,存在市民對垃圾分類標準不熟悉或環保意識不強等問題,目前海口市環衛局正計劃在四個區分別選擇一條街道和一個社區進行試點,從源頭上對生活垃圾進行分類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