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垃圾桶”看學校管理
“垃圾桶”的布置與擺放是學校管理的小細節,然而,透過這一小細節,卻可以窺視學校管理者的管理理念、方式與風格。筆者曾走訪兩所不同的學校,管理者對待“垃圾桶”的方式迥異,所產生的教育效果也出現很大的差別。
第一所學校,步入校園,很是整潔,環境衛生保持得很好。然而,當走到操場時,看到的卻是另一番場景,只見果皮遍地、紙片亂飛。同一所校園,為何出現兩極分化的現象,細心觀察后發現,原來操場四周居然沒有一個垃圾桶,學生手中的垃圾無處可扔,難怪衛生狀況不佳。
第二所學校,步入校園,同樣整潔衛生,而且沒有發現一處衛生死角。但讓我們詫異的是,在這所學校校園里僅有一處垃圾池,卻沒有一個垃圾桶。原來,學校也曾經使用過垃圾桶,盡管制定了嚴格的衛生責任制度,下大力度整治垃圾,效果卻并不明顯。后來,學校果斷采取取消垃圾桶行動,動員每一位師生不制造或少制造垃圾,并及時將自己的生活垃圾用紙袋或其他工具存放起來,集中帶至垃圾池。久而久之,大家形成了良好的習慣,師生制造的垃圾數量明顯減少,校園衛生狀況并沒有因為垃圾桶的取消而變差,反而很好地保持了下來。
第一所學校,因為“垃圾桶”設置的漏洞而造成環境衛生的死角,似乎問題出在“垃圾桶”的缺失,在于管理者的疏忽,但這只是表面現象,其根本原因卻并不在此,而在于學生良好的衛生行為習慣沒有養成。其實,即使操場四周沒有垃圾桶,有責任心與自控力的學生也可以將垃圾帶到有垃圾桶的地方,或者控制自己不在操場制造垃圾。可見,學校管理者對于環境衛生的認識僅僅停留在清除上,而沒有從學生行為習慣的養成教育上下真功夫。
第二所學校雖然垃圾桶取消了,但是環境衛生保潔工作反而上升到了更高的層次。其實,其管理的高明之處就在于抓住了校園環境衛生的源頭,由對“物”的關注轉移到對“人”的關注,通過取消垃圾桶讓師生反觀自己的衛生行為習慣,無形中提高了師生的自覺意識,產生了強烈的主人翁觀念,讓每一位師生都感覺到環境衛生好壞決定于自己的個人行為,從而主動自覺地維護校園環境衛生。
“垃圾桶”從無到有、從有到無,其管理的境界可謂產生質的變革。如果說“垃圾桶”是管理者規范師生行為的載體,那么,校園中類似的“垃圾桶”無處不在。比如指紋機,學校管理者設置指紋機用來加強考勤,實行一天兩簽到或四簽到,表面上看管理極為精細,教師上班秩序井然,然而指紋機卻并非沒有漏洞,因為即使簽過到的教師,學校管理者也無從保證他們就能全心全意地工作。真正高效的管理,應當提高校園的吸引力,為教師創造良好的工作與發展氛圍,激勵教師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而非采取指紋機這樣的強制手段。這與取消“垃圾桶”的校園環境衛生管理同出一理。
可見,管理者在學校管理過程中,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將關注點放在師生上,創造條件激活師生的自覺意識,實施自我約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才能真正實現高效管理,達到管理的最高境界。
同類文章排行
- 南京“科技達人”開公司創業 研發智能垃圾箱接到大訂
- 美醫療垃圾桶驚現碎尸
- 推行效果不如意 單桶垃圾桶分類卡在了哪兒?
- 10個大型垃圾箱 小區門口排排站
- 清潔工垃圾桶內發現疑似人骨 警方帶走嫌犯
- 洛帶古鎮菱角堰社區配套設施交貨安裝圓滿結束
- 織金縣三甲街道560個垃圾桶助力創衛工作
- 萬德福“17周年廠慶感恩優惠回饋”活動拉開序幕!
- 餐廚垃圾倒進路邊垃圾桶餐館老板娘的舉動“吃”到了罰
- 澳門的街道是如此的干凈